DRC Q&A


Q:DRC是為了消除駐波嗎?
A:DRC並不是只針對駐波,而是全面性的,針對空間的間接音。因此不只壓低低頻的駐波,也壓低中高頻的間接音效應。

Q:DRC能完全消除間接音嗎?
A:嚴謹的說,該說是壓低其效應,而非消除。而這壓低,當然不可能做到完美,尤其是高頻部分。高頻的波長太短,也就是延續時間很短,很難精準的處理。因此DRC處理的比重,隨著頻率升高而遞減,如這張圖所示。
幸好音樂的頻譜分布也是越高頻比重越低,因此DRC仍然能產生很好的效果。

Q:DRC消除空間效應能做到多好?
A:幾乎大半的駐波都能大幅壓低,

校正前後FR full

然而我們追求的是盡可能壓低所有的間接音,尤其是人耳最敏感的中頻段;一般而言,猝發音響應中、低頻段都有5dB以上的改善,甚至高達15dB。請看DRC作用這頁的圖面。
原本問題越大的系統,DRC的改善量就越大,例如大喇叭、空間小、貼牆擺這種典型的台灣居家應用。

Q:我的音響室已經花了很多功夫了,用DRC還有差嗎?
A:傳統的音響空間處理,有個部分不容易做,地板。這部份的中頻間接音幾乎無法用被動式吸音、擴散的方式處理,DRC就能解決這部份。天花板往往也受限於高度,能做的相當有限,這也讓DRC有得發揮。此外,絕大多數的音響空間,其實都很不容易處理好低頻,低頻吸收必須耗掉相當大的面積與體積,且效率不高;一般單是靠改變喇叭與聆聽位置,頂多是稍微好一些,總是顧此失彼,因此DRC在低頻段仍舊大有可為。
關於眾樂迷投入被動式空間處理的實測請看貓窩的blog中的被動式空間處理,實測發現效果全都未盡理想,尚待努力。

Q:用上DRC後,就不用傳統的空間吸音擴散處理嗎?
A:DRC能壓低大半的空間效應,但無法完全壓低,尤其是高頻段。因此若是搭配上傳統的被動式高頻吸音材料,所得效果會更好,尤其是喇叭附近的牆面。事實上也無需大費周章尋找專門的吸音材,只要拉上一層窗簾就有相當好的效果。實際經驗上,縱使不用被動式吸音,單是使用DRC,其改善也已相當驚人。
當然,若能加上被動處理會更好,貓窩建議聲學專業之
知耳氏替各位解決此問題。

喇叭與窗簾

Q:DRC處理後只有坐在正中聲音才好嗎?
A:有人形容的好,DRC處理後,不只皇帝位好,皇后位也很好,甚至公主位、婢女位也都很好聽。
DRC
處理作用最大的部份在低頻,而低頻的波長很大,例如250Hz波長就有1.4公尺,因此作用範圍很大。處理後,在房間的任一位置都能聽出非常明顯的差異。

Q:音響器材追求的是越簡單越好,盡量減少器材/處理,用了DSP處理,難道不會有負面影響?
A:要說DRC不會造成負面影響,那當然不可能,不過在仔細的控制下,優點會遠大於缺點,甚至聽不出缺點來。表面上,DRC是在訊號上加料,但其實加那些料,是為了除去空間響應這個料;你以為是加法,其實它做的是減法,目的就是讓聲音更接近原始。
類似的例子其實在音響與音樂製作中總是存在著,以喇叭為例,單音路比較純淨,但頻寬相當有限,多音路反之,你挑哪一個?單端單一輸出晶體擴大機比較純淨,但功率有限,push-pull且並聯反之,你挑哪一個?甚至音樂製作過程中,最後的mastering就必須壓縮動態,調整頻譜,以便一般人的設備/空間能呈現的比較平衡;否則太大的動態幾乎沒辦法在居家環境中聆聽,音量開小,低迴的樂段聽不清楚,音量開大,碰到大動態樂段時設備又失真,且音量過大干擾鄰居;這mastering處理該不該做?
回過頭來想,一般空間那往往高達9dB以上的駐波峰值相較於DSP加入的微弱負面效應,該取捨哪一邊呢?

Q:DRC會造成啥負面影響?
A:若是參數調整過頭,會出現所謂的pre-echo,聽起來就像是回音。人耳對pre-echo非常敏感,pre-echo很小時,你意識上不覺得有聽見回音,其實那個程度的pre-echo已經造成聲音解析度變差了。仔細比較就能發現,聽起來不夠直接,質感與細節比較差,就是這pre-echo造成的結果。
因此,調整參數時,應該盡量壓低pre-echo量。實際聆聽的經驗,仔細調整控制下,聆聽者完全無法聽出負面影響;且正面影響實在非常顯著。

pre echo

Q:DRC會影響音色嗎?
A:音色,乃是由各個頻段不同的高低比重構成。DRC會校正頻率響應,這就表示各頻段的高低比重改變了,成為近乎理想值。
因此,音色一定會改變。初聽,或許不習慣;仔細再聽,便會開始懷疑當初自己非常熟悉的那音色,真的是原本錄音上記錄的嗎?
不過,器材的特質不會改變,柔美、飄逸、陽剛、大器、精準、快速這些特質依舊在,DRC調整的是動輒3~5dB的大差異,那些器材的特質都是很微小的部分。

DRC vs 器材